亲!浏览器太古老了,我不能为你服务。
icon
当前位置: 首页 > 西安自驾 > 自驾线路推荐 > 穿越历史硝烟 走进“文化之源”渭南

穿越历史硝烟 走进“文化之源”渭南

标签:亲子游家庭游观景摄影 人气:- Time icon2015-06-17 09:58 收藏 Comment icon-
赞:-

渭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的美誉。在这片土地上,史圣司马迁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如绝本的经典,记载着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同样,这里也出过民族英雄林则徐、爱国将领杨虎城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这些人也同样为历史的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林则徐纪念馆

蒲城县林则徐纪念馆位于陕西蒲城县城内杈把巷六号,属县城繁华地段。该馆依托“林则徐寓所”(王鼎族弟王益谦家宅),由原县文化馆馆长高起胜及长子高小明个人出资历时五年创建起来的,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气势宏伟,庄严肃穆;院落里青砖漫地,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古色宜人,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是一座十分精美的清代宦官人家宅第,也是渭北保存最为完整的关中典型的四进室宅院。

 

这里是林则徐来蒲城为他的恩师王鼎守心丧时居住的地方,这是陕西省内唯一保存下来的林则徐三次来陕期间,曾住过的一座完整的寓所遗址。2002年开始修建为纪念馆,2007年正式对外开放。整个院落布满各色木雕、砖雕、石雕艺术品,雕刻手法娴熟,生动逼真,生意盎然,有出神入化之妙。该院内仅高浮雕看墙就有十多块,木雕有200多幅,各种砖雕就有数百种,雕刻有龙凤、鹿、狮、虎、猴、鼠、人物、花卉山水等,并有陈抟老祖书写的福寿砖雕,更是弥足珍贵,也是各具特色。宅内为历代二十四块名匾之一。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宅内的“凤凰抱厦八卦亭”雕刻工艺精美,堪称关中一绝。两边的走廊不但能观赏字画、花草也是游客休息的绝佳场所。

 

1846年7月,62岁的林则徐来陕上任陕西巡抚不久,就向道光帝请假三个月,获准后就来到了他久久怀念的恩师,军机大臣王鼎的故里蒲城。 他当时下塌于王鼎族弟,也是林则徐的好友王仲山的家里。在这期间,林则徐留下了大量的墨迹和文物,仅为此宅院就书写了八块匾额。大门口保存下来的就有两块:一块是《兄弟叔侄科甲》;一块是《观察第》。走进大门,南厅上挂着林则徐当时写的《味兰书屋》,西箱房挂着《槐荫山房》,前厅房门额上悬挂《寿萱堂》。中厅门额上挂着《介祉楼》,后楼额上挂着他写的《肄经阁》。从《味兰书屋》这块匾额上林则徐所书下款文字中,我们可以确定他来蒲城的时间,匾上书之“道光丙午嘉平望月”正是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即1847年1月30日。下款还书有“年愚弟林则徐识”。这块匾额是中国24名匾之一。

 

清代考院

清代考院始建于光绪十七年(公元一八九一年),由当时在任县令张荣升和邑绅商建,以解决小考都要搭考棚进行不便之宜;平时则作为省巡视来时歇息的“行辕”,用现在的话来讲,过去的考院也就是蒲城县招待所。因此,工程质量要求很高,均由当时的能工巧匠来承建。

 

考院座北朝南,结构严谨,布局合理,从现在的大门往后,基本保持了当年的风貌。院内木刻、石刻、砖雕精湛,丰富多样,就大门外“八”形砖墙刻有“凤凰展翅”、“金鸡报晓”、“猿猴攀枝”、“老鼠拉葡萄”等富有浓厚民间色彩的图案,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迎二门是一道可启闭的木版影壁,绕过宽敞的砖铺甬道两边是过去文生考试的地方,旧称“号舍”,对称共二十四间。庭院尽头有一圆门,门上南北各书写有一砖雕匾额,南书“腾蛟起凤”,北写“紫电青霜”隶书大字,意要考生文武全才,文则如蛟龙腾空,凤凰起舞,光彩夺目;武则犹紫电闪光,青霜耀眼,威武雄壮。

 

出圆门是一座五间高大、宽敞的主体建筑“伦秀堂”。这里是武生考试的地方,旧时这里十八班兵器样样俱全。“伦秀堂”南两侧各有三间房屋,旧称“官厅”,在考试期间作为监考官的临时休息场所。旧时檐下三米处各设有一焚纸楼,作弊考生试卷都在此焚烧。

向西是十间仝形房屋,西头间内有一口井,称井房。是人们盥洗沐浴的场所,旧时称为“浴室院”。清时称蒲城县为同州俯,一州设三县,各县应试的童生都要考前净身,一是作为对孔圣人的崇敬;二是监考官借时可详细查验所有学生的衣物,查验是否藏有夹带。

 

堂后有东西厢房各五间,内室三间,厢房是考院工作人员平日居住之处;内室是省巡视来时接待居住之用。

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科举制度废除,考院改为蒲城县第一高等小学,后名为蒲城县东槐院小学。一九八三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一九九二年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八年九月十五日,在各级部门的重视下考院收回文物部门管理。目前,它是我省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处进行童生科考的场所。

小贴士

门票:10元

开放时间:早8:00—下午17:00

地址:蒲城县东槐院巷17号

 

杨虎城将军纪念馆

杨虎城将军纪念馆(3A)位于陕西省蒲城县槐院路29号,是在杨虎城将军故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杨虎城将军故居又称杨公馆,建于一九三四年,距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杨虎城将军与母亲孙一莲、夫人张惠兰、谢葆真及儿女都曾在此居住过。现属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3A旅游景区。

杨将军故居建于1934年,是一座传统式的“民居宅院,整个建筑古色古香,故居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座北朝南,分正偏两院,正院格局为门厅,大厅女厅和后楼房,中间三个院落两侧皆有外厢房、内厢房多间;偏院为杨将军的书房及花园等、整个建筑、院落布局简洁、浑然一体、青竹翠柏、郁郁葱葱,体现出杨虎城将军朴实无华的品质和无比崇高的气节。纪念馆共设大小展室七个,分别展出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翔实地记录了将军一生的战斗历程,另外,还有西安事变专题展览以及将军生前生活用具,作战兵械等实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杨虎城与张学良两位将军西安事变前夕互赠互勉的条幅“勿忘国耻”“为国努力”。

 

纪念馆共设大小展室七个,分别展出大量珍贵历史图片,翔实地记录了杨虎城将军一生的战斗历程,另外,还有西安事变专题展览以及杨虎城将军的生活用具,作战兵械以及杨母寿屏展览,特别是杨虎城将军与张学良将军在发动事变前夕手书的条幅“勿忘国耻”、“为国努力”更加令人注目,使人不由得想起1936年冬那可歌可泣的一幕。

小贴士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早8:00—下午17:00

地址:位于蒲城县东槐院巷29号

 

司马迁祠墓

司马迁祠墓坐落在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位。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壮观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司马迁祠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祠墓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1957年得到大修,面貌焕然一新,前来韩城的游客,首先要来这里瞻仰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祠墓。登上司马坡之巅,眼前雕龙画栋,身旁古柏参天,风光迷人。东有滔滔黄河,西有巍巍梁山,南可见魏代长城,北可见芝水长流。1958年考古学家、诗人郭沫若为司马祠题诗,并铭刻在新立石碑上,诗云:“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识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铱,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前面提至献殿中挂有“文史祖宗”的匾额,这是在民国初年司马迁的后裔送的。距司马迁祠5公里的兔东乡徐村是司马迁的故里,村里有司马迁祠堂等古迹。徐村主要由姓同的和姓冯的人家组成,他们千百年来自称是司马迁的后裔,据说“冯”姓是司马迁大儿子司马临的后代,“同”姓是司马迁二儿子司马观的后代。两姓亲如一家,但从不通婚。前些年记者前来采访,问起他们的姓氏,得到的回答是:司马迁受刑入狱,为免株连儿女,不得不改姓。为什么要改“冯”和“同”两姓呢?回答说:司马迁遭厄运时,有好心人向家乡通风报信。“同”、“冯”二字皆取“通”和“风”的谐音,又包含了原姓“司”、“马”两字。不仅“冯”、“同”两姓以先祖光辉史迹自豪,整个韩城人也以司马迁骄傲。

 

司马迁祠墓建筑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坡下东北方竖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上书“汉太史司马祠”六个大字。由此沿坡上行,经太公庙至岔道口,坡南有平台之地,建有新迁的元代建筑“禹王庙”、“彰耀寺”、“三圣庙”等,现已辟为展室。自岔道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筑物,上书“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马迁德高如山,世人至为敬仰,从此迤逦而上,牌坊上书“河山之阳”四字,语出《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走完99级台阶登道就进入了祠院,祠院大门上书“太史祠”寝宫,古柏参天,环境幽静,置身其中,如登青云,如临仙境。司马迁祠墓献殿是祭祀时陈列祭器,致敬尽礼的地方。寝宫在献殿之后,建于北宋宣(1125年)。宫正中有一尊司马迁全身坐像,长须飘拂,两眉入鬓,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现出严肃和抱负不凡之气概。祠内碑石林立,为宋、金、元、明、清各代名人凭吊吟咏之作,诗文雅健,书法挺秀。祠后为司马迁墓,如筑于西晋嘉4年(310)经金、元、清四次修葺,至今完好。墓系砖砌,呈圆形,高2.15米,周长13.19米。墓壁周围嵌有砖雕八卦图案和花卉图案16幅,墓顶古柏一株,树分五枝,枝干苍劲,盘若蛟龙。墓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刻“汉太史司马公墓”,为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沅题书。郭沫若的五律诗气势磅礴,情真意切:“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律诗碑拓成为游人必存之宝物。祠庙寝宫后有司马迁墓。圆型墓为青砖裹砌,嵌有八卦砖雕。墓顶有一千年古柏,如巨掌撑天,如同太史公的崇高志向,永驻天地间。韩城市又将元建大禹庙、三圣庙及宋制的河渎碑搬迁到此,壮大了司马迁祠墓的古建规模。同时,为纪念八路军东渡黄河而建立的“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也为其增添了一处亮色。

小贴士

门票:50元

开放时间:早8:00—下午18:00

地址:韩城市芝川镇东南

 

党家村

党家村位于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陕西省韩城市东北方向,西南距新城区9公里,西距108国道1.5公里,东距黄河3.5公里,坐落在东西走向的泌水河谷北测,所处地段呈葫芦形状,俗称“党圪崂”。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党家村现属韩城市西庄镇,主要有党、贾两族,320户人家,1400余人,约670年历史。

党家村民居四合院是韩城民居的典型代表,韩城在乾隆年间曾经被称为陕西的“小北京”而党家村因农商并重经济发达则又被称为“小韩城”,可见当年之盛况。2001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文,党家村古建筑群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名单。英国皇家建筑学会查理教授说道:“东方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在韩城”。日本建筑学会农村计划委员会委员长工学博士青木正夫撰文:“我曾到过欧、亚、美、非四大洲十多个国家,从来没有见过布局如此紧凑,做工如此精细、风貌如此古朴典雅,文化气息如此浓厚历史悠久的保存完好的古代传统居民村寨。党家村是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现党家村被陕西省定为“历史文化保护村”,列入“国际传统民居研究项目”。成为旅游参观的重地。

 

走进党家村,那古老的石砌巷道,那形式多样千姿百态的高大门楼,那考究的上马石,庄严的祠堂,挺拔的文星阁、神秘的避尘珠、华美的节孝碑与布局合理的四合院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党家村往日的兴盛与辉煌。那些精美奇巧的门楣、木雕、砖雕、与壁刻家训使人们在欣赏赞叹之余又受到中国儒家传统人文思想的教益,真实地感知,感受到做人作事的哲理。城墙、看家楼、泌阳堡、及夹层墙哨门等攻防兼备古代防御体系,是党家村保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体现出在战乱年代有钱的党家村人当时的心态。

 

党家村选址合理,村容如舟,房屋建造符合传统阴阳八卦之说,木、石、砖三雕俱全,有很高的研究鉴赏价值,而现存的古代题字及生活用品完整的展现了当时的生活文化氛围。党家村集古代中国文化、建筑之大成,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国家领导人李瑞环在考察党家村时欣然题词称之为“民居瑰宝”。

小贴士

门票:40元

开放时间:早7:30—下午18:30

地址:韩城市东北9公里处西庄镇

 

韩城文庙

韩城文庙位于陕西省韩城市金城区东学巷东端北侧,是全国第三大孔庙,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和北京国子监街的孔庙。该庙始建年代不详,后存建筑为1371 年(明洪武四年)在元代旧址上重建而成,形成前庙后学的格局,后多有修缮。文庙坐北朝南,不设南门,共有四进院落。主要建筑以照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正谊明道门、明 伦堂、尊经阁等构成一条南北长200 米的中轴线。在轴线两侧设有牌楼、致斋所、更衣室、碑楼、碑亭、东 西庑、东西碑林、掌酒司、典库司、东西书斋等建筑。 庙东西还有名宦祠、文昌阁等附属建筑,并与庙内相通。该庙在建筑设计上强调中轴线相对称 的格局,利用层层递进的院落,按功能合理布置建筑,庙学结合,是研究明初地方文庙建筑的范例。

 

韩城文庙集宋元明清建筑于一身,布局规范,体态恢宏。庙宇坐北朝南,1371年(明洪武四年)做过大规模重修扩建,其占地总面积8400平方米,中轴线长180余米,后存主体和配列建筑共22座,计78间,是14世纪以后中国西部保存最完整的文庙古建筑群。

小贴士

门票:15元

开放时间:早8:00—下午18:00

地址:韩城市金城区老城东学巷

扫码关注 @去踩踏 微信公众号

icon喜欢(-)

网友评论-

评论内容加载中...